【郭博士】从大河大江到大海大洋

作者:(澳大利亚)郭生强博士

2011年受当时马来西亚三大执政党之一的马华工会中央党校邀请前去马来西亚全国巡讲两周,期间我与台湾佛光大学、文化大学等著名学者结识。

那时台湾与东南亚学术交流不声不响已坚持了大半个世纪,我在这个基础上,建议他们扩大为全球华人学者,遴选条件是各个学科领域创始人或至少是某科中的华人顶尖,组成没有组织的组织——万里路书院,不定期讲学,不对外宣传,杜绝一切可能的政治化。

讲课对象是基础的大学本科、部分初高中师生,伴学的是符合条件的部分企业家、官员和在读的博硕学生,每次一个主讲,成员若干,每位成员一一协助其中之一部分。

现在这个模式依然静水流深,浇灌着很多务实的人们心田。


自从地球板块学说诞生以来,人们对东西板块,尤其是大西洋两岸、太平洋两岸板块考察研究比较多,因大航海和工业化首发在大西洋两岸的缘故。

人们对大洋洲-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研究比较晚现在对地质地形地貌研究多些,对一些矿产河流资源研究也有些,但是把这些联系起来,通过这些资源再比较研究这里的自然经济、人文环境之来龙去脉的则不多。

喜马拉雅山脉之隆起、扭曲对这个地区的海拔高低之落差与基本东西走向的多层次之山脉/河流的影响,显然是绝对的;中南美对北美就没有这个地块俯冲、隆起和扭曲,因而北美的方山脉河流多为南北走向。

欧亚大陆,尤其是亚洲部分则多高低相间的盆地,有的表现为平原、湖泊等洼地,有的也表现为山地、丘陵等高地,不是低洼盆地,就是隆起高原,平均大约3万平方公里。

秦统一六国之前的所谓诸侯国大的有的囊括其中一个或几个盆地,小的一个盆地容纳几个诸侯小国,不过秦统一六国之后这些基本都成为了郡县,即现在的省地级建制。

中国最早最基础的名字称九州,概括起来相当于说有九个盆地,起初可能周边都是水域,后来水退后不少变为陆地、丘陵、山地之起伏模样。

同一个经纬度可能因陆地高低落差不同而有不同季节,而不同季节却可能落在同一经纬度之不同高度上,这种时空互导互积之多样性催生了发达的农耕,配套的不光是秦始皇们统一六国的野心,也促进人们很快很早学会开天辟地,比如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都江堰,还有郑国渠、灵渠之类,基本像现在的铁工机之类也是四通八达,那时也努力对外连接,比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水上丝绸之路等。

于是中国很早就概括出了一句经典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这些山水就是大洋洲-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隆起、扭曲导致逆时针之阶梯状也。现在分散的地质地貌形成与发展、相应的动植物环境与条件、相应的经济文化发展等资料都较为齐备了,缺乏的是顺着这个思路具体完整地梳理与巡学,即去体会、去感悟,去播种与收获。

从地理形成角度,上面所说大洋洲-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俯冲范围则包括欧亚大陆之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之南北研究,而目前这个地球主要的发展问题被定义为南南合作问题,两个南指的是赤道以南、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印度次大陆,其实是一个缩小版的南南研究。

目前这些地方正全面工业化城市化,而且也初步进入到中等收入,即初步中产化,东南亚、南亚、中国加起来32亿人口大约有中产8亿,一旦这个地方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之中产化,即中产过半以上,即等于整个地球都过半中产化了。

古希腊哲人定义的中产占主的社会便是中产社会,而中产社会便是他们从统计学角度定义的人类理想社会。二战之后,科技革命两百多年、制度激荡也有两百多年,有且只有这个时候的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才出现了欧美、加澳新等的福利资本主义,即建立完全的社保体系,这便是我们习惯称之的托底、扩中、拔高之递进体系。

后来日韩新、港澳台等先后也跨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些也建立了中产社会,即在法治人权、自由民主、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等四个方面建成了较为成熟的社会。

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有个词叫中等收入陷阱,现在这些地方大都进入到了中等收入,有的也初步跨入高收入行列,但是这中间的中等收入陷阱,却是较为吓人的,跨过去了,前方的高收入、中产社会诱人,要是跨不过,难免南美化。而中国、南南恰处在这么一个时空节点上。

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个地区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人口庞大、勤劳,资源相对较少,哪一位能顺利地生存与发展,哪位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哪位能作出突出的贡献,就可能是时代的弄潮儿。显然,唯有智勇双全者胜。即资本和知本缺一不可、融会贯通的开拓者胜。


这一带以东西走向的主要河流为纽带、以高山丘陵平原高原湖泊之高低为主要地形地貌地质,在同一经纬度之时点上,可以横向伸展不同的经度,因东西走向河流可自上而下流淌而来,同时也可以连接不同季节,因同一纬度上的高低变换可以汇集不同的季节也。

这一带时空多重叠加的造化所带来的这一带主要的自然经济人文特征,如果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难以把握其脉搏和心跳的,要是熟悉了,要是这一带成功了,小到个人和企业成功,大到相对准确预判世界经济下个三百年走势,是比较靠谱的,其它方式可能都是浮萍。

回想起来,这一带的易经、风水可能是古人最早的洞悉。

但是继往开来呢?

欧洲的易北河-多瑙河、南亚的印度河-恒河、中国的江河-嘉陵江/汉江/淮河都是这两板块俯冲形成的,当然他们只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对过去的农耕经济形成具有不可替代价值,即没有这个隆起、扭曲、梯状之多层次可交流的时空、动植物等,哪里可能有相应的耕种养殖与饮食文化?

进而哪里可能形成这一带主要的生产方式、信任方式,比如绝难以有古代四大轴心文明,也难以有当今的工业化、城市化之中等收入。因欧亚大陆西部的工业文明如果没有基于这个基础上的环球贸易扩张与全球化,也难以发现日后的资本积累进而技术积累。

现在的问题是欧亚大陆西部持续三百年辉煌了,难道下一个辉煌不转到欧亚大陆东边?北半球地磁偏转是逆时针,照理说自西向东之阳光路径是规律,那在信息化智能化文明阶段,欧亚大陆东部的人相对心灵手巧,可能占有优势,应该是大概率也。难道不是吗?

那在欧亚大陆东部直接研究江河意义大吗?也大也不大,既有的研究多历史文化多政治,而且多孤立,从板块连接地质地形地貌、从动植物条件和环境、从耕种从文化连接起来等研究经济形势与趋势,则不太多,而选择研究嘉陵江、汉江、淮河这两三个最被扭曲的河流,代表江河文明,显然也没有,然而这里却有更多更丰富的故事,可以说是江河文明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也。不承认吗?


去年某上市公司戴总等与我初步考察了淮河。而今另一上市公司刘总正在筹划游览嘉陵江,计划将六县十镇的经纬度、地形地貌地质特征、自然动植物经济动植物、人口与工农业生产、人文与历史掌故系统整理出来,边游览边轮流解说、总结。

从增加趣味性来讲,现在每人都有手机,随时可以把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对照起来拍摄,比如看到山林里一泓碧水,一片掉到水中央的树叶,夏日的阳光透射下来,碧绿的水加上蝉鸣……。

如果是冬天,想象一下那一洞枯水,残叶层层叠叠;还有那岩石上的鱼干、沙漠上天然的烧烤,……。

还有很多自然现象与科学探险奇妙地相互激荡,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不是也是量子叠加?

要是把飞鸟装在封闭的电梯里,外面看得到上下,里面的飞鸟可能只知道下降,但不知道其实是在上升,他们能否得出同样的结论引力和重力等效?

把类似的镜头拍下来,表现人在自然之中、自然在人类之中。

更主要的是回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要你去以上地方去看看,顺着河流,逢山过山、逢水过水,这种对比俯首皆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从中了解人文变迁,了解商业文化的隐秘心理,岂不可以更好地让自己的商品和服务深入人心?让身心脑都受益,岂不快哉?

中华文明南北东西最交汇的是江河,但是故事最多的是嘉陵江、汉江、淮河也。

明白了这三两地等于真正了解了江河文化腹地,以及江河文化背后的中华文化。

而这个了解我们又是放在板块构造学说背景下,在运动中对比环球,且放在中等收入门槛的背景下,放在我们当下的责任义务与前途的背景下,自然可能是趣味无穷的。

这一趟江河文化腹地之旅完成后,下一步的目标可以是印度河-恒河、易北河-多瑙河也,然后可能是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等,我们可以充分借助现代交通通讯完成首次华人资本和知本联手的环球贸易文化考察之旅。要是几年下来累积经验,形成一定认知,岂不对中华商业文明崛起有点助益?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起步晚了。

(2024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