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泽时评】郭台铭为何要参选?

作者:恩泽

曾经的台湾首富、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没有在大家预期的8月23日宣布参选,而是推迟一周后,在8月28日公开宣布参加2024台湾大选。作为独立参选人,他需要进行联署以取得参选资格。

郭台铭

早在郭台铭有参选意向时,多个民调都增加了对郭台铭独立参选的民调。在每一份公布的民调中,郭台铭的支持度在四组竞选人马中都是敬陪末座,看起来毫无可能通过独立参选获胜。

在近期的民调中,郭台铭假如参选,所获得支持度甚至有和民众党的柯文哲、国民党的侯友宜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就在这样的形势下,郭董一方面约民众党的柯文哲、国民党的侯友宜喝咖啡,主张非绿大整合,一方面又一意孤行,任性地宣布参选,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

(左起)柯文哲、侯友宜、郭台銘

从历史说起

1945年,国府受托接收台湾,并在台湾设立行政当局。1949年底,在西南无法立足的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宣布国府行政当局迁往台湾。

在1949年底,大约60万不在籍的军人,以及50万的官员民众涌入台湾,为当时约500万人口的台湾增加了超过20%的外省人

由于不在籍军人排除在日常政治生活以外,大约10%的外省人又主要集中在台北、基隆等少数城市,外省人无法全面把控台湾的政治权力。只能在地方上选择一些本省的地方势力进行合作。从而形成了中央-外省人、地方-本省地方派系的二元政治体系。

为了便于控制,国民党会在每个地方扶植不低于两个地方派系,并且负责协调资源的调配和权力在各个派系中的轮换、分配。

这个体系政治学称作恩庇-侍从体系:中央负责提供利益,地方对中央效忠。在国民党一党执政时期,由于缺乏外来竞争,这个体系运作良好。

直到民进党成立,从外部开始挑战国民党的地方和中央执政权,这个体系就开始松动。作为本省势力的地方派系开始多了一个选择,比如带枪投靠民进党。

由于国民党在1986年到2000年都还保有中央执政权,以及坐拥庞大规模的党产,国民党的招牌尚未成为某种负资产,大部分地方派系还是保持了对国民党的忠诚。这不是因为理念的凝聚力,而是利益诱惑使然。


关系的转折点

2000年国民党意外失去政权,2004年连宋整合(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组成泛滥阵营),结果还是以微小的差距挑战失败。但是国民党的地方派系并未因此离心离德,四散而去,对于再次拿回执政权,上下都还抱有信心。果然在2008年,由政治明星马英九出战,国民党以巨大优势赢回中央执政权。

站在马英九的个人立场,他会以为是他的个人魅力为国民党赢得选战,但是地方派系不这么看。当时的马英九固然为国民党加分,但是地方派系会认为自己在伯公(蓝营大佬郭伯雄)的感召下,齐心协力抬轿子,才是国民党能够最终大胜的原因。

双方对于胜选功劳的理解的差异,为下面的摩擦埋下了伏笔。为马英九选举操盘的金溥聪,以高风亮节的姿态,拒绝接受新政府的行政职位,转而担任党职,开始了整理国民党,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试图与地方派系切割。

马英九虽然不是执行者,却显然是授意者,起码是默许了金的行动。这导致马英九在未来遭受在野政党和民间社团猛烈抨击时,党内重要力量均无人出来维护。不粘锅的后果就是众叛亲离,民调在任期内直直落,一度掉到惨不忍睹的地步。

倒不是马英九做的事情都不对,而是,在一个尚不成熟的民主政治环境下,在一个以利益分配为凝聚力的社团中,不粘锅的马英九逐步失去了把事情做对的机会,容错空间几乎为零。

在野时,大家相忍为谋,期待拿回政权后回到过去的荣光。不曾想,拿回政权的结果是寡情者过河拆桥,切割清算。一部分势力开始失望,认为下落中的国民党再也靠不住了,需要跳船寻找出路。

当时的选择也不算多,叛逃绿营是一个选择,支持亲民党的宋楚瑜是另一个选择,尤其后者,可以在自己不跳船的情况下兼顾两边,身披国民党旗,却在选举时支持宋楚瑜。这就有了宋楚瑜的多次参选,且在2016年获得了较高的票数。

总之,2008年国民党拿回执政权,却没处理好与地方派系的关系,使得地方派系与国民党中央的关系开始走向貌合神离。金溥聪则是被地方派系锁定的罪魁祸首。

马英九与为他选举操盘的金溥聪

每况愈下的局势

由于失去内部的支持,马英九政府无法凭借与中美良好的关系抵御来自在野的猛烈攻击,2014年3月(抗议学生和公民团体占领立法院的)“太阳花运动”,2014年11月九合一选举(台湾每四年举行的地方选举)大败,20165年又遭遇“换柱风波”(国民党废除洪秀柱在2016年总统选举的提名资格,改为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加上在韩国发展的台湾艺人周子瑜国旗事件冲击,2016年国民党再次失去执政权。

国民党废除洪秀柱在2016年总统选举的提名资格

失去中央执政权就意味失去大量资源配置的权力,雪上加霜的是,蔡英文政府在2016取得全面执政权(指立委席次单独过半)后,又通过不当党产委员会冻结了国民党庞大的党产资源,以致国民党一度无法支付党工工资,靠着向郭台铭母亲借款才撑过最艰苦的那几个月。

作为一个利益集合体,党中央对地方派系最有吸引力的三点(中央执政权、党产、招牌)皆已落空。由于在野的轮番攻击,加上学运和各种社运的冲击,以及对手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国民党的招牌在选举中都变成负资产。

虽然由于蔡政府在选前承诺过多,选后无法一一兑现、改革触动诸多既得利益群体利益、未能满足基本教义派支持者的意愿等等原因,国民党在2018年,在异军突起的韩国瑜带动下,九合一地方选举取得久违的大胜,却由于种种不便陈述的原因,仍然没能在2020拿回中央执政权,甚至立委选举也不如人意。

韩国瑜

到了2022年,由于疫情冲击,两岸局势紧张,关键是俄乌战争久拖不决,为爱好和平的台湾人敲响了警钟。使得台湾人从没感觉自己如此贴近一场战争,而且是与己有关的,无法置身事外的,需要付出生命代价的。

因此在野势力提出一个口号,2024这场选举是“战争”与“和平”的选择,选择民进党继续执政,就是选择战争;选择在野势力,将努力和对岸沟通,确保和平。这个诉求一度获得60%左右的民意认可,所以在野势力自称自己代表的是“主流民意”。

不要打仗要和平,这个确实一度成为主流民意。但是在野势力谱系不同,整合不易。蓝营坚定支持者支持国民党推出的候选人侯友宜,年轻人很纠结,既不想打仗,也不想投降,所以早期多选择柯文哲,这是基于一种“体面的避战”的心理

如果侯友宜非常适合,或许其民调高居第一,起码应该大幅领先柯文哲。那样的话,国民党会力邀柯文哲整合,郭台铭可能也会转而寻求一些别的存在感。问题就出在侯友宜自己身上,如果说新北幼儿园喂药案尚可挽回的话,那么他由于准备不足,面对政大学生的提问,表现简直是灾难级的。

这让蓝营自己的支持者都无力为其辩护,中间选民和年轻人更是跑光光。对于地方派系来说,这意味着国民党对自己的价值进一步降低。这里引出一个问题,2022年九合一选举,国民党维持了大胜的局面,其中固然有民进党自身派系的争斗、两岸局势的影响,问题在于,地方派系会考虑到底是自己的努力为国民党赢得了席次,还是因为挂了国民党招牌才能赢下地方的选举?

我猜无论地方派系还是党中央,都不会认为是后者。既然出力的是地方,受益的是中央。在中央执政权选举这么重大的问题上,中央却不和地方多沟通,自行推出候选人,且是一个看起来严重不适任的候选人,随着局势发展,看起来也毫无胜选希望。

所以地方势力推动换下侯友宜的声音一度很大,7月23日之前,党还没正式提名侯友宜,真的要换,也无不可。其实难处在于,无论换侯的声音有多大,但是没人提出一个真的适当人选。国民党无人可战,侯友宜不适任,其他谁又合适呢?

比如郭台铭,他的商人身份是很难通过大选级别的选举检验的,国民党不敢冒这个险。更别说郭台铭是做惯老大的人,他如果参选,谁能代表国民党对他进行制约?变成自走炮不说,还极有可能像洪秀柱一样带垮立委选情。

郭台铭

韩国瑜如果2020年在高雄没有被罢免市长,挺过了那一关,可以说还是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但是一个被高票罢免的前市长,再次代表国民党出战,别说他自己不会同意,现实中也缺乏政治上的“合法性”。四年过去了,曾经的韩粉今安在,更可能是物是人非了。

国民党总统候选人韩国瑜2020年大选败给民进党蔡英文

无形的推手

能被提出的替换侯友宜的人选目前无非郭台铭和韩国瑜,但在国民党中央的考量中,此二人都不具有可行性。因此,唯一的出路就是侯友宜坚持到底,硬着杀出一条血路。因此侯友宜请来了马英九当年竞选的助攻手金溥聪,试图借助他的操盘能力挽狂澜于既倒。

那么国民党的地方派系,尤其是那些离心离德已久的地方派系视角看到了什么?一个和马英九一样不粘锅的候选人侯友宜,加上一个曾经的“战犯”金溥聪,这个游戏似乎玩不下去了。是时候尽可能扶植第三势力,使得自己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如果判断不错,郭台铭如参选所能获得的选票将主要来自于尚未做出决定的选民和民众党柯文哲的支持者;而民进党赖清德及国民党侯友宜在郭台铭参选状态下,支持度在同一份民调的前后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左起:赖清德、侯友宜、柯文哲和郭台銘

即便郭董本人,试图整合的对象也是民众党的柯文哲而不是国民党的侯友宜,他的支持者在后面试图推动的也是郭柯配而不是郭侯配。因为在这些郭台铭参选的幕后推手那里,侯友宜加金溥聪是翻版的马英九,胜选都没意义,何况毫无机会胜选呢?

只有推动郭柯配,让郭台铭宣布参选,逼柯文哲整合,无论是否最后胜选,只要替代国民党成为第二大势力,郭的未来就多了一个重要的选项,完成不华丽但又必须的转身。毕竟有过五次参选经历的新民党主席宋楚瑜已经无法再胜任这种期待了。

这就是郭台铭在部分国民党地方派系推动下迈出的冒险一步。但这是他们的如意算盘,对于柯文哲来说,与不靠谱的郭台铭合作,却不是他唯一选择。如果确定无法胜选,他也可以选择和侯友宜合作,毕竟从成熟度来说,国民党比郭台铭好太多。即便从资源的角度考虑,仍然保有相当数量人才和地方执政权的国民党也比郭台铭优势大得多。

这正是郭台铭冒险的地方,他宣布参选,确实可以用参选逼整合,但是他要整合的对象却很有可能投入别人的怀抱。柯文哲和国民党全面合作,如果不做副手,可以争取立法院长,在三党支持率都不过半的前提下,一样可以有所为。因此,被边缘化的将是郭台铭。

谙熟政治的幕后推手们对此是有推演的,所以他们不会在第一时间跳出来站台表态。最好时机是郭柯整合成功之时,必须及时站出来领功。如果事与愿违,整合破局,或者侯柯整合成功,那么这些人还会试图牺牲郭董,回到非绿整合大旗下蛰伏起来,等到下一次跳船的机会。

还记得退出国民党的彰化议长谢典林吗?他在退党不久有个声明,说如果郭董不参与整合,独立参选,自己将不会支持郭董。那个时候蓝媒颇受鼓舞,以为虽然退党,谢典林还是与郭董做了切割。其实人家的言下之意,支持郭董整合的对象并非国民党,否则又何必大动作退党呢?

由于之前同郭台铭的接触给柯文哲带来的震撼和阴影,我一点也不看好郭柯之间的整合。国民党在全台各个选区都有立委候选人提名,硬拼只有两败俱伤。柯文哲参选之路被郭台铭断绝,首选的合作对象却不可能是郭台铭。而郭台铭参选的幕后推手,起码在这次选战中,很有可能不得不回头归队

郭台铭与柯文哲

(2023年9月1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