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沙宕随笔】我眼中的于丹

作者: (奥克兰)杨林沙宕 

 

奥克兰中文电视、电台里这些日都有中国北师大教授于丹在奥克兰主讲的《唤醒你心中的诗意》讲座的广告,但是如果不是朋友执意相邀,我定然无缘这场讲座。

Yu 4

倒不是仅仅是因为我不懂诗词也不写诗词,而是诗词实在不是我目前生活中最奇缺的元素,我以为。

只想谈谈我印象中的于丹。

于丹与新西兰中华助学基金会慈善筹款

数年前于丹作为主讲嘉宾来奥克兰参加一场读书节的时候,被“顺便”邀请参加过新西兰中华助学基金会的慈善募款活动。

她的出场,她的书籍甚至她与人的合影都被“变换”成了数目不菲的资金进入我们的账号,与于丹合一次影,就捐给基金会一千元,反正人们就是变着方儿给我们捐助。当时她曾这么说:如果跟我合影能让大家帮到更多的孩子,有多少人跟我合影我都心甘情愿、满心喜欢。

因此对她颇有好感。

Yu1

于丹2011年参加新西兰中华助学基金会慈善筹款(左为霍建强律师)

 

于丹和央视《百家讲坛》

于丹之所以成为文化明星,是多年前在中国央视曾红极一时的一档节目《百家讲坛》上面讲《论语》。

那时的国人,尤其是普罗百姓,有几个读过《论语》?那玩意儿艰涩难懂,就算对着白话翻译一字一句咀嚼,也形同嚼蜡,不是什么好玩儿的事情。

就在这个时候,于丹在《百家讲坛》上以她清丽的颜值,悦耳的嗓音,把那古老论语的原料分解为各种食材,配以当今的油盐酱醋各种佐料,烹成了符合现代人胃口的一桌大餐,让人耳目一新,大呼过瘾!这个栏目的收视率蹭蹭地就往上蹦啊!

Y2

她讲得有多好?好得不得了,用在国内小有名气的电视文化人梁宏达的话说,于丹讲的《论语》,孔夫子都会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哎呀,您把我的论语讲得太好了,那些个意思连我都没想到。

当然,也有陈丹青、周孝正等文人学者让她不要害人,再怎么慵懒也应当备备课,不要信口雌黄。

 

于丹在电视台讲《论语》之前,《百家讲坛》还有个讲三国的易中天,不知道是这俩人带火了《百家讲坛》还是《百家讲坛》染红了这俩人儿,反正一夜间在中国掀起了传统文化(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国学”)的热潮。书店里最畅销的书籍,除了成功励志类,就是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读物。

《百家讲坛》一看这架势,这个乐呀,于是乘胜收割,把故纸堆里的各种东西悉数搬出,什么《二十四史》啦,《三字经》啦,《春秋》啦等等,拭去上面厚厚的灰尘,统统分包出去,找来各路神仙,一通那个说呀,活生生造出了许多“国学”大家:纪连海,钱文忠、阎崇年、王立群等等等等,就连中学历史老师袁腾飞也把讲台搬上了央视舞台,凭着那如簧之舌,把那些个沉闷的历史楞给说成了相声段子。那个热闹啊,直到把这个栏目彻底弄黄了才算消停。

人怕出名猪怕壮,于丹这个本来的小女子,就因为有了名,还弄出是非来了。先是她加入中国文联引起舆论大哗,然后在北大“代表”大家向既清贫又富有的(你懂的)昆曲大师们“致敬”被轰下台,又让“于丹”现象成为了众多文人非文人消费的非物质商品,让本不平静的文化界又掀起了不大不小的涟漪。

于丹在奥克兰

还是说回于丹在奥克兰的这场讲座吧。位于市中心的这座被称为奥克兰都市博物馆(Auckland Metropolis Museum)的建筑是一栋西式建筑。

Yu3

于丹讲座在奥克兰都会博物馆举行

而《唤醒心中的诗意》无论从题目还是从内容,都是一场彻头彻尾透着东方气息的文化活动,可是一点都没有违和感。

于丹自从2011年作为新西兰华文书店主办的读书节文化大使第一次来到奥克兰以后,几乎每年都接受这里的商家和社团邀请,来奥克兰做讲座。记得有一年,是在奥克兰市政厅大会堂做讲座,上千人的会场座无虚席,这一次,一两百张椅子都没有坐满。听的人比往年少了许多。

Yu5

于丹曾经在奥克兰市政大厅演讲

于丹在人们的掌声中被主持人请到讲台,她满面是矜持的笑颜。看得出是真实的,显然这越来越小的会场并没有影响她的心情。她身着一身轻蔓薄纱罩裙,罩裙的前襟是水墨的桃李,后襟则是同样格调的山水,连她制作的PPT背景都同样是用浓淡相宜的墨汁挥洒而成的亭台。

演讲主题:唤醒心中的诗意

轻启朱唇,于丹开篇用古诗词描述了这样的境界:古人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来表达浓稠的思乡之情,摘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样的字句来点缀盎然的春意,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淡泊明志,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抒发浩浩悲情,信手拈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讲述流年的故事。

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就这样被于丹揭开了一角窗纱,里面的风景很多很绚丽,让我有久违了因此想流连一番的感觉。

Yu77

如果把中国古诗词说成是一方花园,于丹此刻就是一个采撷者,只在她的花篮里放上那么寥寥几朵,就已经编织了一片春天;如果把李白杜甫孟浩然们的诗词比喻为一处海子,那么于丹这会儿就是一个一个荡舟女,从海里舀来了几勺,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供人们品品、尝尝。甭管有人多少人因种种缘故厌恶其矫揉作态,反正另一些人们只需饮取其中喜欢的那一瓢。

于丹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着自己生命的成长。我有点不理解这有点玄乎的说法,可是又似乎悟得到那么一点意思,有一点她说对了:在人们当今的生活中,或许丰满了荷包,可是却贫瘠了诗意。

两个小时的讲座,于丹没有片刻的停顿。她时而像一个采花女,在花间跳跃,采摘一朵两朵三四朵,捧在手心给人们看:除了姹紫嫣红,花儿还有紫绿青蓝;时而,她又像一个泳者,在碧波白浪里穿行,用自如的泳姿展现中国诗词海洋的深邃和浩瀚……

我同意她的说法:人间有越来越多的房屋,却越来越没有家园。我不得不承认,我在不停地奔波,一路前行,却很少慢下来,看看左边,看看右侧,更难得回过头去,看走过的脚步在不平坦的路径上曲曲弯弯……

我又不全然认同她的另一些观点。她说如今的人们迷失于名利,让生活没有了诗意。前不久我陪伴一群来自福州的客人,曾经的军人汤先生每年必携妻到各国悠游;而晓蕾常常牵着儿子的手,去沙滩筑城堡,到天上跳伞,下海里潜水;她呵护孩子的每一个念头,鼓励孩子在草地上为蚂蚁搭建遮风挡雨的窝棚……这不是浓浓的诗意又是什么?

幸好,多年前我就来到这个白云下面的小岛,虽然可能失去了许多的纷繁,却有机会把自己融汇于在南太平洋岛国旖旎的山水之间,这大概也可以算是失之东墙得之西隅的另一种诗意吧。

讲座结束了,跟众人一道拍出的热烈掌声,坦白了我自己,这两个小时我是享受的,哪怕就像吸食了两口大烟,只是临时的快感。走出都会博物馆的大门,我将步入这个都会,也许一切都还将回复与往日一般。

随意翻开讲座主办者赠与花钱买VIP票的听众的于丹的书《重温最美古诗词》,看到这样的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请人怨遥业,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Yu6

讲座结束后,我真诚地对主办者郭宏先生说,谢谢组织这次活动。这是真心之言。于丹们当然不是完人,其所学所言定然有许多错缺,如果因此就不能容忍其走上讲台,那是不是不太艳丽的花儿就不该载进花园?

于丹如果某一日还来奥克兰做讲座,我想我不会顾忌人们的说长道短,也不藏掖自己的无知和粗浅,一定会去买上一张票,静静地坐在她的讲台下面……


附记:刚写完此文,已有好友从加拿大捎来信息:别担心,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已经掀起了全民淘诗的新的一轮高潮……

2017.2.11 农历元宵节 新西兰 奥克兰

标签: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