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毛时代的最后舞者》:“要想飞翔,先要有自由”

作者: 毛 芃

影片《毛时代的最后舞者》“Mao’s Last Dancer”下周四就要在奥克兰公映了。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已张贴到许多地方。英文电影海报上有一句话特别醒目- “要想飞翔,先要有自由”(Before you can fly, you have to be free) 。

因为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华裔,来自中国,电影发行商几天前专门为奥克兰文化、媒体圈人士放映了这部电影。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这是第二次看,还是被深深感动,尤其是近结尾时,看到影片主人公李存信同父母在美国相见的场面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影片放映结束,看看十几位友人,从20多岁到80多岁,几乎个个眼中都有泪痕。

Mao’s Last Dancer表现的是一个有着中国背景的芭蕾舞蹈家李存信的人生故事。也许是因为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缘故,我一向对表现真实事件的影片更感兴趣,一直相信真实的故事比戏剧更精彩。

李存信的一生,无疑充满戏剧色彩。然而,无论是他的自传Mao’s Last Dancer 还是根据这部书改编的同名电影,打动人心的地方与其说是他的传奇人生,不如说是他在人生道路上追求梦想的巨大热情、勇气和为之付出的艰辛与代价。

李存信从小生活在中国山东的一个贫困农家,他十一岁时被北京来的大人物人选到北京学习,他舍不得离开娘,他娘搂着他说:“你走得越远越好!”

一个母亲对11岁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内心恐怕无不酸楚。了解中国当代历史的人都知道,70年代初的中国乡村,是怎样的贫困,普通农民的生活,是怎样的无望。

穷人家出来的孩子,知道把握住轻易不会降临的机会有多重要。难得的是,李存信热爱芭蕾,他有成为优秀芭蕾舞演员的潜力,他肯为此比别的孩子下更多功夫进行枯燥、艰苦的训练。所以,毫不奇怪他会成为北京舞蹈校院的优秀毕业生,会被来学院进行艺术交流的美国休斯敦芭蕾舞团选中去美国学习,会在去美国的时候是个学生,要离开时已俨然成为芭蕾舞明星。

80年代初,在中国与世隔绝几十年、刚刚打开国门的情况下,被美国的一切震惊和吸引的李存信选择生活在美国,是一件自然不过的事,他在那儿有了初恋,有了能发展芭蕾舞事业的良机。为了爱情和事业,他选择留在美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样的选择,让他能背上“叛逃”这样压得人喘不过来的政治罪名,忍受与家人长期隔绝的精神孤寂和痛苦。

一个20岁的年轻人,作出这样沉重的人生抉择,从另一侧面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人类与生俱来的对幸福、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和向往。

1986年李存信在休斯顿芭蕾舞团表演的画面

其实,想想我们这一二十年来移居新西兰和世界各地的华人们,我们的移民选择同李存信当年的抉择又有多大本质上的不同呢?因着时代的进步,我们比李存信要幸运得多,我们可以不用惊动任何人就走出国门,不用像先行者李存信那样,为自己的选择惊动中美两国政府最高层,为追求自由飞翔付出高昂的精神代价。

在《毛时代最后的舞者》中扮演成年、青年和少年李存信的都是华人芭蕾舞演员, 其中成年李存信扮演者曹池同样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也有在西方学习、表演的经历。他在北京毕业后到伦敦进行芭蕾舞深造,目前在伯明翰芭蕾舞团担任演员。知名华人演员陈冲在影片中扮演母亲,陈冲在中国70年代末演出《小花》成名后到美国学习、生活,演出电影,她同李存信经历过同样的年代,有着类似的生活轨迹。陈冲扮演的母亲虽然戏不多,但是演得精彩、传神,让人难忘。 

不久前我在采访李存信时,曾问他是否介入了Mao’s Last Dancer这部影片的创作。他告诉我说,影片编剧每创作完一个章节,都会给他过目,请他提意见,他为此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李存信虽然为自己当年的选择吃了很多苦头,但影片里中国官员的形象并没有被丑化、被脸谱化,我相信这同李存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