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河】中国传统文化谁也否定不了,遭遇不同文化时,不要骂自己、也不要骂别人

 张静河口述/毛芃整理

Hamilton经商的张静河先生是位学者,早年留学过瑞典,后来曾在澳洲读书、工作、生活过,移民新西兰之前在上海某高校工作。

 

张先生酷爱读书,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厚的造诣。最近(2014年),网友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本记者特意电话采访了张静河先生,请他谈谈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下面内容是本记者根据对张先生电话采访所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文明的积累,世界上没有任何文化可以取代它。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在形成之后,在继续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些东西会成为包袱,成为阻碍文化进步的东西。

一个文化有发展期,有成熟期,这时候的文化最有朝气,也最能影响其他文化、同化他人。

比如阿拉伯文化有过非常璀璨的时期,没有阿拉伯的天文学,西方世界可能就不出了哥白尼、出不了哥伦布。

当一种文化过了辉煌期,就像一个人老了会产生各种健康问题,需要治疗和改善。

难能可贵的是,近几十年来,中国有一批真正的学者在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比如我所知道的有上海复旦大学的 葛兆光教授,他写有《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和《宅兹中国 : 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有文学评论家汪辉著述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等;还有著名思想家、文学评论家刘再复提出回归古典,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伪形文化“和”原型文化”之分。

Image result for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刘再复说,  “原形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原汁原味文化,即其民族的本真本然文化;伪形文化则是指丧失本真本然的已经变形变质的文化。”

刘再复先生把《山海经》、《道德经》、《南华经》、《六祖坛经》、《金刚经》和《红楼梦》界定为六经,把《红楼梦》视为文化圣经,并认为这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型文化。在他眼里,中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也属原形文化,《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则属伪形文化。在刘再复看来,对于中国人的人性之路而言,《红楼梦》可称为“天国之门”,《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则是中国人的“地狱之门”,是阻碍中国文化进步的包袱。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基本内容、道德观、价值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充满人生智慧,对人类有潜移默化的能力,对他其他文化有较强的同化力。

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要轻易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谁能否定得了的。

当然,中国文化传统需要借鉴外来的东西,西方文化的务实性、逻辑性和理性以及普世价值能够弥补中华文化的不足。

中国社会目前出现的许多问题例如道德沦丧、伦理失缺,这同传统文化没有直接的关系,不是传统文化的问题,是同现行的社会制度有关。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多读些有关基本文化史的书籍,在态度上不要有偏激的情绪,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保持各自的观点,因为研究文化是件高雅的事,是有闲者才有条件做的事情。

关于对中西文化的争议很早就有了,从鲁迅当年同陈西滢的论战中就可以看出。

在80年代末 ,也就是中国近几十年来最好的时期,也出现过激烈的中西文化论争,那时候是贫穷的中国遇到富强的西方,让不少人认为外国文化比中国文化优越。

不论哪种文化传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所在,不要轻易否定,人不能不要自己的文化遗产。

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主流的东西要保护。要去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一个文化过了辉煌的时期,就会有包袱产生,就需要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修正。

从汉朝到明清,许多文化学者都在做完善中国文化的工作,但那时候没有外来的文化做参照,现在国门打开,现在的学者有很好的条件同海外进行交流。

遭遇不同文化的时候,不要骂自己,也不要骂别人,既要看到自己的好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同不同文化的交流,有益于提高自己的文化。

从我个人来讲,年龄越大越东方,年轻的时候一天能喝十来杯咖啡,现在,只是喜欢喝茶。

(原文发表于2014年3月18日同人网)

2012年7月6日在Hamilton采访张静河先生 /  摄影: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