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谈环球敏感评论:让不利信息软着陆

内容摘要:近日,胡锡进接受上海观察专访,为大家讲述了《环球时报》的创办和发展经历,也揭秘了“单仁平”的由来,还谈到香港铜锣湾书店、广东乌坎的评论背后的故事, 胡锡进说“有的敏感新闻我觉得还是要报,有必要让中国社会知道那儿发生了什么,这个原则我跟很多领导都这么说。当然,一定要让那些对我们不利的信息软着 陆,我们的评论一定要坚持立场,就是坚决站在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这也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利益。”

有的时候得摸黑写评论,因为问不到任何信息,但在问不到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东西。我们的编辑记者有很多社会关系,他们能问都会去问。如果谁都不说,我就知道了,这是特别敏感的事情。

160624090904_leave_graph_512x288_bbc_nocredit

和胡锡进约了一个多月,他一直忙。直到采访前一天,还临时调整了时间。

环球时报社的小楼在人民日报大院里面,楼很旧,没有电梯。下面两层是发行和广告部门,三楼是编辑部,楼梯口的墙上有个灯箱,上面两行红底黄字:“既要努力开拓,又要十分稳妥”。虽然押韵,但全是大白话,与灯箱色调配在一起,颇合外界对这张报纸气质的观感。

那天约好早上8点半,胡锡进前一个晚上夜班做到12点半,他略晚了10分钟到。作为颇具争议的媒体人,今年是胡锡进到环球时报社工作的第20个年头。他从 1996年进报社当副总编,到2005年当总编,为这张报纸打上了极强的“胡氏烙印”。而《环球时报》也从一张每周8个版的小报,到现在中文版、英文版和 环球网多管齐下,用胡锡进的话来说,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市场类媒体。

胡锡进没要求提前看采访提纲,但有问必答,而且都是正面回答。两个多 小时聊下来,只有两个小问题他作了回答后说,这个算了,不要提了。从与吴建民的根本分歧,“单仁平”怎样出炉,受处分之后的心情,到“鹰派”立场是否出于 市场需要,会不会在这里做到退休等,都一一作了回应。

我更关心他是个怎样的人。他给自己贴了几个标签,梳理一下可以这样表述:在政治立场上算中左,在中国媒体界是体制弹性的探测者,在人文情怀上是人道主义者。

在我看来,他是勤奋的,他说只要人在北京,每晚必到报社上夜班,即便周末住在郊区也会赶回来;他也是聪明的,他知道怎么吸引注意力,知道怎么卖报纸,也知道 怎么长久地卖报纸;他当然还是好斗的,曾用十年时间通读原版俄罗斯文学,但他更喜欢用“斗争”、“博弈”这样的字眼,会说“如果我们不发声,中国会吃 亏”。

胡锡进有句名言,说中国是复杂的。而他本人,其实也远比多数人想象得复杂。很多人膜拜他,也有很多人抨击他。但不管你对他印象如何,还是应该进一步了解他。毕竟,在中国的媒体中,这样广受关注的人物屈指可数。

胡锡进简历: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1989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进入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工作。1993年至 1996年任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20多次深入战火中的波黑采访。1996年至2005年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辑,2005年起任环球时报总编辑。

我认为中国需要几只鹰,中国不能没有鹰,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跟西方全方位地博弈。

高渊:我们先说件最近的事。吴建民先生前几天在武汉遇车祸过世了,你当时在俄罗斯出差,发微博对他表示悼念。你们根本性的分歧在哪里?

胡锡进: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中国好好发展,和世界形成良好的关系,避免战争。他反对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我也反对,这些都是一致的。

我 们的分歧点在于,他是个外交官,他希望媒体跟外交进行全面的配合,和他们的基调保持一致。我认为媒体应当是多元而丰富的,这样更有利于实现中国的国家利 益。要有对西方批评的声音,要敢于和他们斗争。而且这是很多中国人的真实想法,把这些想法表达出来,其实更有利于中国外交。

就像美国,他们 对中国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你说谁代表美国,到底是白宫还是国会,或者是《纽约时报》?都说不清楚。中国过去太单一了,只有外交部发声音。我希望多元化, 这是我跟吴建民的不同之处,我们的冲突来自于这些地方。他觉得我不懂,多次批评我,觉得我总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表达强硬态度,他认为这么强硬是不应该的。

标签: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