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博士谈中美经济关系:不是兄弟倒似夫妻,要一分为二很难

曲源教授是生活和工作在海外的经济学博士,是位高级经济学家。他近期撰写的论文 -《中美对立统一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对中美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经曲博士授权,毛传媒分几期发表这篇论文。今天发布的是第一部分,欢迎对中美经济关系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编辑

 

        

作者: 曲 源

 

长期以来,我都仔细留心了不少经济体对托底、扩中、拔高三者的不同政策组合,最后发现其效率排序依次为扩中 – 拔高 – 托底(含扩中-托底-拔高)、拔高 – 托底 – 扩中(含拔高-扩中-托底)、托底 – 扩中 – 拔高(含托底-拔高-扩中),总体也符合孙膑赛马对策。

 

无独有偶,我发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凡有几个到十几个国家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所谓的新兴经济体时,往往发达经济体发展也较快,发展中国家也有一定的发展机会,世界经济似乎特别繁荣;而这些新兴经济体中有些也能达到当时的中等收入标准,一些发达经济体基本能进入中产社会。

 

显然,近两三百年来这种机会并不太多,但是1980年代后的世界就是这不多中的之一。

 

从1970年代以来这四、五十年间,中美经济逐步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高度互动的对立统一体,目前其对立统一进入到一个相对的高潮。这也是一个中产激烈博弈的阶段,此时分叉是容易的,但是分叉后的损失更大。合作需要契合以及相应的理性,尽可能不让情绪支配,以免导致极左或极右政治和外交,犯下不可逆转的错误。因为这不单会错过机会,还可能把双边和世界推向低谷和深渊。

 

 

从美国内部看,中美调整只是其中一个选项。特朗普说全世界都在占美国便宜,那么根据这个说法,依序要调整的应该是美国的盟国、直接援助国、竞争性合作国家、破坏性竞争对手。尽管中美贸易顺差最多,但美国并不那么吃亏,中国也并没那么占便宜,毕竟都是真金白银的贸易。所以最多是调整竞争性合作序列,除非双方硬要犯错,把合作搞成对抗,则会一拍两散。

 

基于这个理性,两国自从贸易谈判以来,我就认为越早互谅互让达成协议,越早具有孙膑策略优势。

 

我分析中美关系一是基于世界经济本身周期性,也就是中美所处的环境、以及各自内部主要矛盾、包括这种矛盾外化后的对立统一周期性;二是基于风物长宜放眼量,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理性。中美不会如英美那样成兄弟,倒像是异性相吸的夫妻,曾历经风雨穿云过雾;到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候,理应更能腾云驾雾。

 

基于这个,我坚信中国金融要开放,唯有在开放中才能发现效率和安全;一如网络也要开放,唯有开放的网络才会有更为开放的中国。历史上凡要修封闭的长城借口都很多,但无不是胆怯和懒惰的表现,唯有开放才是自信和勤奋的表现。

 

再基于这个,我以为中国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私营经营都要基于平等而开放,其中的集体经济要从一大二公或被虚置、被征地中返本归真,真正的合作社起来。从下而言,这可弥补中小企业资本和技术之不足;从上而言则可弥补三级财税、三级社保,从而推动中国农村小康、城市中产,进而也有助于美国中产稳定、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诀窍的确就是恢复和发展真正的集体经济,一个最符合实际的集散中心化杠杆,从这里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响鼓不用重锤,利用市场的逻辑、惯性、杠杆之类螺旋内外、螺旋相对均衡,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顺着这个思路,我想一一展开来谈谈我的观点。

 

01

中美经济依承度依然是

对立统一关系

自从1970年代中美两国开始外贸、投资、交流交往以来,二者的关系由疏转密、由淡转浓。在达到并持续一个高峰后,中美一个要再工业化、不惜搞民粹、民族主义;而另一个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用2013年的新常态替代2012年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美国在特朗普任上表现得十分决绝,摆出不惜与全世界一战到底的态势;中国虽有精准扶贫,还有对产能过剩的三去一补一降,尚没有根本重视二元分离,难以刮骨疗伤。

 

美国从1960-2010年代开始,把积累了上百年的工业经济转变为虚拟经济,自己积累了消灭自己的过头力量,也就是自己踩踏自己中产;到2016年特朗普上台的时期,基本上没有了后路。
 
中国从1950-1970年代一直采用公有制计划经济,让这段时间几乎没有中产阶级,好不容易1980-2020年代有了自己的中产,却被2008年-2010年代迅速崛起的虚拟经济套牢。

 

但是,只要从周期性角度看问题,经济总会从高潮跌入低潮再起死回生,然后再进入下一个高潮,进行周期性循环。显然,中美各自都有内部的对立统一周期性,也有两国间的对立统一周期性,当然也就始终贯穿信用率黄金分割区间滚动运动周期性的原理。

 

尽管中国的GDP已经稳稳地排在世界第二、人均GDP也达到1万美元。但是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人均GDP还排在第72位,才刚与世界另外14亿人口平齐,大约超越了世界77亿人口中的49亿。然而,要是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中超过平均以上的人为破坏和污染列入,这几年对许多发展的衡量就会可圈可点。

 

 

是故世界银行最新的统计显示中美两国依然差异较大,具体大致如下:

 

1、2017年中国人均投资为3,200美元,美国为12,600美元。而1美元的投入,中国的产出为2.75美元,美国为4.75美元;中国的生产力约为美国的58%。

 

2、2014年,中国的人均教育投资为308美元,仅为美国1,695美元的二十分之一。同年,中国的公共教育预算占GDP的4.1%,低于墨西哥(5.3%)、巴西(6.0%)。2015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学历(高中毕业后五年以上)为43.4%,美国为85.8%;这里没有涉及高教质量。

 

3、2017年,中国人均研发投入为183美元,大约是美国1,697美元的十分之一。2016年,每10,000人发表的高科技论文(计算机科学、数学、生物学、药物等)的数量在中国为3,在美国为12。

 

4、中国赚取100美元的能源资源,其成本为6.69美元,而美国只需要5.41美元。美国的能源效率是中国的1.24倍。

 

5、美国在全球供应链中依然拥有完善的分工,处于世界领导地位,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中国相对优势如下:

 

1、尽管中国的投资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但每10,000人中的专利数量在中国为10,超过美国8.6。至于论文的质量和转换能力则没有列入。在发表论文的效率方面,中国是美国的2.5倍。特别是在应用科学领域,中国比美国高。

 

2、尽管中国的能耗比大于美国,但是中国毕竟拥有和购买了更多的矿产资源,2016年,中国人均铁矿石储量为15吨,美国为9.21吨。

 

3、中国在基础制造行业、基建行业、道路交通通讯等行业后来跟上,正如其在中、低档制造业方面也占有优势一样;所以中国要让一带一路布满相应的国家和地区。当然,这相比美国已经把其政治、军事、价值布满世界要中性些,当然也没有考虑相应的普世价值意义。

 

4、根据世界劳工组织(ILO)的数据,2018年,中国人平均每天工作9.2小时,而美国人每天平均工作6.8小时。中国人的平均工作量是美国人的1.35倍。个结论可与几年前我抽样调查中国人大约7成有非职务、非本职之兼职和多种收入结论相印证。

 

5、虽然中国庞大的人口老龄化也出现了,的确未富先老也较为严重,但是毕竟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和体技能总量世界第一。即使印度人口数超越了,但是总体上体技能不及中国。或许美国劳动力能以一当十,但这未免过于夸张,相信总体上还是难以企及中国。

 

 

在以上对比中,值得强调的是,据《世界人口展望报告中》统计,目前,全球人口大约77亿人,2019年中国大陆人口约14.3亿人,占比世界人口约18.5%。虽然中印两国人口总量接近,但中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8%,而印度不到10%;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比已经接近11%,而同期印度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只是约为6%。

 

大约在2027年左右,印度人口将会超过中国人口,届时两国人口都在14亿以上。到2050年,全球总人口将达到97亿,印度人口将超过15亿,中国人口或将降至11亿。

 

全球平均生育水平从1990年的平均每名妇女生育3.2个孩子下降到2019年的2.5个孩子,到2050年,预计为2.2个。目前,总和生育率高于2.1个孩子的世代更替水平分布为撒哈拉以南非洲(4.6个),不含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大洋洲(3.4个),北非和西亚(2.9个),中亚和南亚(2.4个)。

 

与日本、欧洲和中国相反,美国人口预计将一直维持缓慢增长的态势,到2050年时可能达到3.6亿左右,到2100年时达到约4.3亿。但其老龄化的趋势也会比较严重,到2050年左右,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将超过8000万人,而到2100年可能达到1.2亿。到2050年,预计全球将有48个国家(主要在欧洲、北美、东亚和东南亚)的抚养比将降到2以下(不到2个劳动人口供养1名老年人)。过高的老年人占比将给这些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带来不利影响。

 

根据预测人口的同期群构法,以基年的人口年龄和性别分布为基数,把现有人口分成不同的年龄段,按照死亡率、生育率、移民率等进行预测,如果中国保证生育率达到2.1的话,一双夫妻平均就要生2~3个孩子。目前中国平均生育率在1.6左右,2017年出生人数比2016年少了63万。

 

2007年前后在争论是否放开第二胎的时候,我可能是最早建议依次双独二胎、单独二胎、普遍二胎以对应于当初的优生优育初衷,具体执行时长要大致对称于那时相应的增长时长,以便总体人口数既不要太多的超过14亿,也要积极改善人口年龄结构,虽然后来急急忙忙地放开了,好在生育率还是被高房价、高消费、高教育补习、高医疗费用、高养老费用自然地给阻挡了。

 

中国目前每年新增人口为745.5万,不到印度1561.5万的一半,但是在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中,预计中国人口在2050年将跌至13.645亿,相比目前减少3.2%。届时,中国的新增人口数将跌出全球前16名。到2050年,中国男女寿命分别可增至81.23岁和87.31岁。

 

生育率降低、死亡率降低,加上移民又多,中国是全球排名第四的移民输出国,目前移民人数超过520万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是中国移民的三大首选地。到2050年老龄化会呈现得更加明显。

 

目前,全世界约9%的人口超过65岁,中国为2.8亿、占比18%。而到2050年,世界这一比例或将达到16%,中国老龄人口4.8亿,占比28%。届时,中国、日本、欧洲多国都将是全球老龄化人口的主要国家,而美国由于长期较为均衡的人口替换比,则不属于这个之列。

 

截止2019年,中国人均GDP过万美元,有的说这意味着14亿人与全世界其它14亿人一起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中国超过了剩下的49亿。可是,如果基尼系数还是持续以上较高水平,很可能一方面老龄化排在第一位,而未富先老、未富先贵、未富先移也排在第一位。

 

综合起来说,美国在信息、知识、信用经济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尤其是在高科技,包括军事领域和关键科技领域,还有美国在农业基础方面的优势。而中国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经济方面显然具有相对优势,所以其中低档制造业、以及基建业占有优势,甚至房地产和城市扩张也一时占优。

 

但是在城乡和区域的均衡发展上,中国有短板。

 

 

中美两国虽然横跨着浩瀚的太平洋,但是美国经济却可以更好地发现中国经济的效率和价格,中国经济也可以更好地弥补和充实美国经济,迫使其分工和脚踏实地。中国过去卖给美国廉价的商品,现在可以为其再工业化中的基建出力、出钱。

 

只是美国经济中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制造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被替代,现在又因智能化集中去非创新和非复杂智力,从而使自己陷入到了较长时间的中产塌陷,当然也包括美国中西部塌陷。最近数月,美国一些州还发生了大规模百万富翁撤离的事件,这背后正是这些州债务危机风险的加剧。例如,仅在伊利诺伊州,早在2019年年初时,就有3600名百万富翁撤离该州,而到了2019年11月,又有1323名富翁离开;显然这是长期铁锈地带使然。

 

中国经济虽然在接受制造业转移的时候,也诞生了自己的中产,但是这样一个刚刚达到中等收入门槛的国家,北、上、广、深等东部沿海城市的中产由于较为匆忙地吃进了些超负荷的教育、房产、医疗和养老,结果陷入到被沉重负担绑架的困境;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依然处在农耕经济时代。

 

现在不光农村留不住人才,就是大多数地县级城市也留不住,一些留过学、受过较好教育的人一时难以适应中国的社会环境。

 

总之,中美目前都遇到了相应的问题,也出现了相互的摩擦情形,但是这个高度合二为一的连体,现在要一分为二也是困难的。其对立统一有自身的逻辑,绝不是简单到要对立就对立、要统一就统一。即使当官的如此,老百姓和老板们也未必如此,这就是客观性。当然周期性也难免有相应的辩证性,即使面对中产危机,虽各有不同阶段,但是合作共赢还是最优。

 

(未完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