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读书在牛津:有校爸校妈,还有伴侣、校家和校娃

作者:(奥克兰)木头脑子
 

   因为儿子在牛津大学读医科,这几年常有朋友关注,建议我写点儿什么,可是自己性子懒散,一直都没有动笔。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孩子就要在7月毕业了,没法再拖下去了。于是打起精神,从一个家长的角度,记录一下他这六年大学生活中的花絮 。- 木头脑子

缘 起

说起孩子到牛津去读大学,其实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儿。儿子刚上高中那年,一家人去英国旅行。到了伦敦,自然少不了去牛津转转。出乎意料的是,一到那儿,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在牛津,空气中迷漫着一种浓浓的、让人痴迷的气息,温馨、灵动中还略微带着几分神秘,让人觉得特别的舒服,那种感觉真的是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我想,那可能就是所谓的书卷气吧!

 

牛津大学

记得那天离开牛津时,一家三口都有点儿意犹未尽。上了车,儿子轻轻地说了一句,“I will be back(我会回来的)”。当时谁也没在意,可谁知道竟然一语成谶!六年后他真的回来了,而且进了他喜欢的Exeter College(埃克塞特学院)

 

那一年,来自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的1468名学生报考了牛津大学医学专业,牛津最终只录取了一名海外生,而那个幸运儿竟然是我家傻小子,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为了保证本土有足够的医疗资源,英国政府规定,牛津大学的医学专业,每年最多可以招收5名海外学生。可是历年来,牛津从来没有收满过5人,大多数年份,也就是招上两三个。相对来讲,剑桥大学的医学专业对海外学生的态度就要好得多,一共有十五个名额,也愿意招满。但是英国教育系统有个规矩,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只能报考其中的一个!

 

这让人有些纠结,你必须得在理想和现实间做出决择。一边是五个名额还不招满,另外一边是十五个,剑桥的优势也太明显了。可是这一切都挡不住年轻人的梦想,这小子不管这些,他就是喜欢牛津!

后来有一次跟妻子闲话,说到这次旅行时有点感慨。妻子调侃道,外出旅行虽然很爽,但是选择去哪儿一定要慎重!去牛津玩了一趟,就得供这小子在那儿读六年书,成本似乎是太高了点儿!

 Exeter  College 

(埃克塞特学院) 

Exeter College(埃克塞特学院) 是牛津大学最古老的四个学院之一,始建于1314年。那时欧洲的文艺复兴刚刚开始,中国还是元朝。在这以后的七百年里,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经历了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五个朝代。而Exeter College能在七百年中常盛不衰,这所学院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

 

Exeter真正走进我的生活、令人魂牵梦绕是始于2013年,那一年的秋天,儿子在这里开始了他六年的大学生活。

Exeter College(埃克塞特学院)

说到Exeter,也许有人会想起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大师。没错,这就是钱钟书和杨绛学习过的那所学院。推开厚重的大门,走进这座古老的城堡,穿过那方方正正的庭院,留恋在典雅华丽的餐厅、美轮美奂的教堂,漫步其间,你似乎都能感觉到,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仿佛是在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传奇,传承着七百年来凝聚的智慧。

说起来挺有意思,以前旅行时参观Exeter的感觉,与以后再来时竟然完全不同。大二那年暑假去看儿子,在Exeter的校园里面住了几天,品味了一下这所古朴而又神秘的知名学府。

因为是假期,学生较少。在图书馆里坐一会儿,去学院的餐厅吃吃饭,到小教堂听学生弹钢琴,在黄昏的庭院里散散步,时不时跟儿子的同学们聊上几句……。仿佛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当你沉浸在那种古老而又鲜活的书卷气中时,真的是有一种到了世外桃源的感觉。

历史的积淀、传统的智慧,一切就象夏日午后的阳光一样,静静地照着这些年轻的学子们。七百年来,就在这个餐厅的条桌旁,在这座教堂的长椅上,留下了多少学者的青春和理想。你坐在这儿,仿佛都可以感到他们的余温,听到他们辩论的回响,似乎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启迪,在身边激荡。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一切还都保留着几百年前样子的原因。

在校园的庭院中央有一块草坪,总是修剪得整整齐齐,没有一根儿杂草。就如同老派英国绅士的头发那样,任何时候都是一丝不乱。这块草坪,在古老建筑的环抱中,显得格外的绿,充满了生机。

 

可是,要有谁胆敢从草坪上走过,甚至是踏上草坪,立刻就会有一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警告声,经常连警告人在哪儿都找不到!虽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是却是百试不爽!感觉就好像有个人,一天到晚专门守着这块草坪一样。

 

Exeter庭院中的这块草坪,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神一样的神圣不可侵犯,这大概也算是Exeter一个奇特的传统吧!

牛津大学共有38所学院,每个学院都各有特色。有些学院以政治经济专业出名,有些善长医学、文学,有些学院富家子弟聚集……,据说还有个鄙视链。哈哈!看来到哪儿都一样,上了牛津大学还要被鄙视,这让人情何以堪啊!

古老的餐厅

不过,古老的学院也要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年轻人也不让人省心。虽说学院古老的餐厅装饰高贵、格局典雅,可是平日里供应的饭莱,味道真的是不敢恭维。因为食物质量和饭菜价格,学生们意见很大,一言不合就闹腾起来。挑头的必是那帮学政经的,先不管他们毕业以后能不能从政,但眼下,总可以先拿学院的食堂操练操练。儿子在校期间,还发生过几起学生集体罢吃的事儿。当然了,每逢节庆时,餐厅里的正餐总是很讲究,饭菜质量也很不错。

2014年,Exeter建校整七百周年,学院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校方用院长花园中的香草,外加传统秘方,酿造了校庆七百年特制啤酒。儿子放假时,不远万里专门带了两瓶回来,算是孝敬我们了。

 

拿到这两瓶啤酒时,心里美滋滋的。可是仔细想想,为了能喝上这两瓶啤酒,真的是多花了不少银子呢!于是正经八百地坐下,拿出逢年过节时才用的水晶杯,倒上酒,细细地品尝了一番。嗯,可以负责任地讲,Exeter College 酿的啤酒还真是不错!

College Family(大学家庭)

让人想不到的是,新生一被录取,大约在开学前一二个月,学院就会给你分配一个 College Dad(校爸)和一个 College Mom(校妈)。听着是不是有点儿怪怪的?学院竟然还给配爹妈!

 

孩子进入牛津了

 

其实,这对儿“爹妈”就是二年级的学生,由他们来帮助和照顾新生,解答各种问题。比如到学校要带些什么物品,各种注意事项,有事儿找谁,学校的传统和规矩等等。说起来这爹妈也不好当,操心不少呢!还要在第一次见面时给孩子们买酒喝,当然了,红包是没有的啦!

新生入学后一件很重要的事儿,就是要在同期的学生中找一个College Partner(“大学伴侣”),俩人组成一个“家”,第二年一起照顾下一届的两名新生。当然了,俩人也少不了相互照应。College partner 一旦选定了,就不可以换人!真是比真的家庭还像家庭!不过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铁哥们总是好的。儿子的College wife(“校妻”)是学政经的,毕业后去了教育部工作,给教育大臣做助理,从职业上讲是个不错的开始。

College Family 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那就是买花。没错,是买花,买康乃馨。在Exeter每年期末考试时,学生们都要穿长袍,戴花。考试三天,第一天戴白色康乃馨,第二天戴粉色的,第三天戴红色。第三天考试结束后,大家会在庭院里准备好许多清水,把刚考完试的学生们泼成落汤鸡。这是Exeter多年来庆祝考试结束的传统,一方面是好玩,另一方面是减压,为青春用不完的精力找个宣泄的渠道,当然也少不了大考后的派对。

刚考完试的学生们泼成落汤鸡

 

具体规则是这样的,第一年刚入学,菜鸟一枚,考试不免紧张。因此由College parents(“爸妈”)负责给你买花,安抚一下幼小的心灵。第三年要毕业了,除了学业外还要考虑以后何去何从,压力山大!那么就由College children(“孩子”)负责买花给你,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只有在二年级期未考试时,你要买三份花,一份给“爸妈”,一份给“孩子”。这一年被戏称为中年,“上有老,下有小”。

Exeter算是比较温和的,学生们考完试只是泼泼水,有时玩玩“骑马打仗”之类的游戏,嬉闹一番。有些学院的学生考完了试,会要跑到河边去,以各种花式的跳水尽情狂欢,有时疯过了头儿,偶尔也会闹出些意外来。

虽说College Family (校家)只有三年的时间,但是,许多人却因此结下了一生的友谊。College Family好有创意呀,想想都很温馨、很浪漫,犹其是在花季、在牛津美轮美奂的城堡里。

三款校服

看了这个标题你可能要问,有没有搞错,难道上了大学还有校服?!有,当然有了;不仅有,而且还有三种款式呢!

儿子和他的同学们

以前看牛津大学的网站和宣传照,觉得那些年轻的学子们,身穿黑色长袍,一个个好神气、好让人羡慕呀!可直到儿子入学以后,才逐渐弄明白,同样是牛津的校服,款式是有讲究的,不同款式代表着不同的身份。令人欣慰的是,儿子在牛津期间,这三款校服都穿过,一样也没拉下。

第一款校服是每个本科生必备的,一入学就要求每人买一件,是黑色的长袍。每逢正式场合,比如开会、考试,还有正式晚餐(formal dinner)呀都必须穿上。这种长袍相对简单,也就是基本款的校服了。穿起来照像,挺精神的,就是在学校网站和宣传照中常见的那种。

第二款是Scholars Gown,样式要比第一种花哨、繁复一些。第二年开学没多久,儿子高兴地告诉我,他换了一件袍子穿,是Scholars Gown(学者长衫)。当时不懂其中的奥妙,也没当回事儿。等把照片发过来一看,似乎是好看了些,但是与以前的那件比,区别也不是太大。后来一解释才知道,这件袍子可来之不易,这就是俗称的“学霸”袍啊。学生只有在第一年考试中得到distinction(优异)或者得到重要的奖学金,被授予Scholar(学者)称号后,才有资格穿这种校服。

儿子在牛津总共得了五次奖学金,第一年三次,第二年两次。虽说每次都只有几十英磅,最多一次也就两百英磅,但是那份荣誉不是钱可以换来的。在牛津大学读医科,还能混身“学霸”长袍穿穿,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

第三套校服说起来不是袍子,是为体育“精英”们特制的礼服。只有在重大赛事中为牛津争得荣誉的学生,才有资格穿。

 

牛津为体育“精英”们特制的礼服

 

2016年,我家小子代表牛津大学和牛津郡参加全国射击比赛夺冠,牛津大学特别授予他Half Blue(半蓝)体育奖,弄了身儿亮丽的条纹西装礼服。牛津与剑桥在各个方面都较劲儿,除了每年的划船比赛外,射击便是重头戏了。击败剑桥队和在全国比赛中夺冠,都是令人开心的事儿。

这套礼服很精神,比那身儿“学霸”袍子强多了,穿起来抖抖的、挺得瑟,一副春风得意马蹄急的派头。大概也就是开派对穿上神气一下,平日里没什么用,不过或许女生会比较喜欢。

三种校服,三种状态,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牛津生活。

导师制的熏陶

牛津大学立校已有九百余年了,在这九百年间,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是牛津在学术届却一直令人敬仰,这其中的奥秘何在?许多人把牛津大学的成功归功于导师制。

师生们在一起

关于导师制,有许多人写过介绍,其中最有意思的应该是徐志摩了。徐志摩在他的《吸烟与文化》一文中是这样开头的: “牛津是世界上名声压得倒人的一个学府。牛津的秘密是它的导师制。导师制的秘密,按利卡克教授说是‘对准了他的徒弟们抽烟’”。这样形容导师制虽说有点儿夸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牛津大学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

导师制,说的通俗点儿就是师父带徒弟。在牛津,每个学院招的学生其实很少,比如Exeter的医学专业,每年只收六名学生,而且在许多年份,中途还会淘汰一两个。大学的医学部,给所有学院的医科学生上大课,而各个学院则负责给自己的学生安排师父。在Exeter,每门课都有师父专门带这六名弟子,师生的比例之高是其他大学无法企及的。都说牛津的学费贵,但贵是有原因的。其实,学费是远远不够教学开销的。

那年儿子报考了三所英国大学,因为三个学校的面试时间是错开的,而从新西兰往返又太费劲儿,所以陪他在欧洲呆了五十多天。从南边葡萄牙的Faro(法鲁),一直转到土尔其的伊斯坦布尔,着实想回家可又没办法。面试的三所大学Oxford(牛津大学)、Imperial(伦敦帝国学院)和UCL(伦敦大学学院),虽说都是世界知名学府,但是三所学校的个性差异却不小。

 

尽管Imperial和UCL都是历史悠久,但整体上给人的感觉完全是现代化的。而牛津大学给人的感觉则不同,牛津的学生,是用工匠精神纯手工打造出来的,那是个精雕细琢、慢工出细活的地方。我想这也只有导师制,通过师傅带徒弟才能做到。

由于学生与导师的关系密切,所以暑假也有机会到导师的研究机构去实习,这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个非常好的锻炼。儿子暑假实习做的研究课题,还在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过几篇论文呢。如果假期想去其他世界顶尖的研究机构,找导师写封推荐信,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一方面是导师在学术界的声望,另一方面世界许多有名的机构,也比较喜欢牛津来的学生。

正如徐志摩形容的那样,牛津的学生是跟导师们一起吸烟熏出来的。弟子跟师父一起吃饭、喝酒,一起神聊,这里有导师耳提面命的温度,有师父治学态度、思维方式的传承,有人格魅力的榜样,外加九百年烟火的熏陶,这是其他大学无法比肩的。

闲 暇

几年前,一位很文艺的朋友去牛津旅行回来说:“牛津那么美、那么浪漫,能在那儿好好谈一场恋爱,也不枉此生”!这话虽然有点儿夸张,但确也有几分道理。

牛津大学的学生每年都要同剑桥的学生进行划船比赛

的确,牛津的环境和氛围真的是让人赏心悦目,在那儿读书听起来很浪漫,充满了诗意。可是在现实中却一点儿也不轻松,学业上的压力远高于其它大学,犹其是学医的。有些学生承受不了压力,中途休学、甚至抑郁的也大有人在。所以难得的闲暇,在大学生活中就显得犹为珍贵。

牛津是个注重传统的地方,在这里古典音乐自然是少不了的。大学有四、五个管弦乐团,每个乐团都定期排练、演出。对喜欢小提琴的儿子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放松。他入学后就加入了Keble String Orchestra(基布尔管弦乐团),在乐团里做了二年的第一小提琴手和一年的乐团经理,组织排练、安排演出,生活忙碌,但乐在其中。

身处这古香古色的城堡里,只有琴没有剑怎么能行?只是当年骑士的剑术,演化成了如今的枪法。射击在牛津是一项颇受众人青睐的运动,与划船一样,成为牛津、剑桥两所大学每年必赛的项目。

 

儿子在校期间,一直是牛津大学射击俱乐部的骨干,还担任了好几届俱乐部的秘书。在体育上的发展,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给了他更广泛的社交空间。许多毕业二三十年的俱乐部校友,会定期组织大家一起去瑞士渡假,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枪支打实弹,因为那里枪械管理比英国相对宽松一些。老、中、青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校友欢聚一堂,切磋枪法、共叙友情,也是其乐融融。

再有就是辩论了,牛津大学的辩论社是赫赫有名的。每年都有知名校友回来演讲,与学生们对话、交流。什么前首相、前总统啦,党魁、部长啦,企业家、大奖得主、业届精英,应有尽有。世界一流的政经、学术思想在这理碰撞,在这里传承。有这么好的环境熏陶,怎么可能不一显身手呢!

 

2014年,我家小伙子代表牛津参加全英大学生医学伦理辩论赛,一举为牛津大学夺冠。在比赛中思维缜密、言辞犀利,一展舌战群儒的风彩,也算是把口才发挥到了极致,在大学生活中留下了华丽的一页。

牛津市区面积不大,但是有不少河流穿过。春末夏初时,学生们少不了结伴在河上泛舟。青春飞扬的季节,有书、有剑、有琴、有辩论,怎么可以没有诗呢?中学时就在新西兰英文报纸 New Zealand Herald ( 《新西兰先驱报》)发表诗歌的他,到了牛津自然也少不了即兴发挥。

 

有一次,孩子发来他在哲学课上写的五行诗,是关于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说来惭愧,当诗歌编辑的我也看得似是而非。毕竟英文还没到可以写Philosophy limerick(以哲学为题材的五行打油诗)的程度。

儿子虽然身在远方,可是心中有诗书,手中有琴、有剑,我这个当父亲的也可以放心了。

【附】Philosophy Limericks

There was once a young reader of Hume①

Who went out in a hat with a plume

“Though last time I wore it

A man mugged me for it;

A repeat I’ve no cause to assume!”

Good Hempel established rapport

When he did an induction encore:

“If Hume you can vanquish

Still befuddled you’ll languish –

You’ll be rid of my birds nevermore!”②

Two boys sitting up a tall tree

Were talking ‘bout philosophy;

One indulged a rash whim

He went out on a limb

And bashed himself black, grue and bleen.③

A young positivist felt romantic

But knew truth analytic, semantic

Wrote to his fiancée

“I’ll love you come what may –

But as we have no way of empirically defining it, the word “love” is inherently meaningless.”

“O Jury, Your Honour on high,”

A Popperian④ lawyer once cried,

“My contention is this

That the crime did exist;

It’s a claim that you can’t falsify!”⑤

五行幽默哲诗

(即兴写于讨论大卫-休谟的哲学课)

 

(一)

一位休谟年轻的拥趸者

戴了一顶插着羽毛的帽子外出

心想,“虽说上次戴这顶帽子

被打劫了,但是今天

却不能因此就做出任何的臆测”

(二)

善良的亨佩尔再次反思归纳

终于与自我达成了妥协

 

(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