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士:应对反移民声浪,从三个方面谈移民被接纳
|作者:(维多利亚大学)高宏志博士
最近澳洲多地发生反对外来移民的大游行。同时,澳洲近期也出现华人数次被人肆意攻击的事件。 在此,我想结合我的学术研究来谈谈这个问题。
–

2025年8月31日,澳洲多地出现反大规模移民的活动
–
我的学术研究最近关注的一个现象就是外来企业,尤其是来自与东道国的制度环境差别比较大的国家(如中国企业)在澳洲和新西兰如何获取当地的利益相关者(比如政府,渠道商,当地商业合作伙伴)的支持、如何获取正当性(legitimacy)、以及如何建立更能为当地接受的政商关系。
我采纳的是新制度理论(neo-institutional theory),新制度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合规,还有就是入乡随俗,再深入一些就是价值观本地化。
其实,这些用于企业建设的理论对移民也同样适用。
如果遇到那种充满情绪发泄、具有攻击性的个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我简单分享一下我的思考。
一、法律层面
新制度理论的第一个维度是法律框架。我们首先自己要做到的就是懂法,合规,然后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在澳、新的各种权利,包括不受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的权利。
如果华人因为自己的移民身份而遭受口头或是身体攻击,这首先是侵犯了华人的人身权利。解决这类问题就要从法律角度思考,理智应对这些攻击和骚扰;在保护自己人身安全情况下,用手机记录下对方的攻击性言行,这些都是将来在法庭上维护自己权益的证据。
二、社会规范
新制度理论的第二个维度就是社会规范。也就是说,如果在澳洲和新西兰遭到种族攻击,要看大部分人如何应对,有没有一些大家都能接受的做法或规范。
我觉得比较好的符合新西兰人的普遍做法就是忽略这群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理他们,对他们视而不见,尽量不受到这些攻击性言论的影响。当然这个很难做到,尤其是对血气方刚容易激动的男性和年轻人。
三、价值观层面
新制度理论的最后一个维度,是最关键的价值观层面。其实,新西兰本地人(包括白人和毛利人)的排外,有其内在的价值观原因。我们华人的很多价值观跟新西兰本地价值观是有冲突的,比如我们更多是“家”关系文化和小圈子文化,而新西兰多是陌生人和社区文化。
关于新西兰本地人和外来华人移民的价值观冲突我不一一列举,大家每个人可能有自己的体会。
敌视华人的一小部分人可能对华人价值观里美好的一面并不了解,他们排斥华人可能是因为华人群体里某些不好的习惯和做法。
那怎么从价值观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呢?年轻华人或者有追求民主自由价值观的华人,他们更容易接受当地的价值观并融入社会。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价值观跟本地人价值观并没有很大冲突,你面对种族攻击时,心理受到的冲击就会小一些。因为你知道那些攻击性语言来源于攻击者自身的无知和无能。
借用我一位kiwi朋友的话:“对那些种族攻击的人,就把他们看成loser(一群落魄的人),因为他们只会通过攻击性语言来发泄!“

下面着重说一下价值观问题。
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有历史路径的。例如,毛利人最先来到新西兰这块土地,但毛利人当时过的是部落式生活,并没成立现代意义的国家,他们的社会治理也是分散在新西兰南北岛的部落治理模式。英国人来到新西兰之后,才建立起现代意义的国家,有司法,有全国普选,有军队,有国家意识的主权。
毛利文化在历史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基本是被边缘化的,之所以在最近三十年来得到推广,大背景是西方左派思想包括批判主义(Critical Race Theory)在西方国家逐渐受到推崇。
外来移民确实会带入一些他们原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要和本地杂交在一起才能开花结果。这个杂交过程并非简单的混合,实际上是有主次之分,同时也是有冲突和竞争的。
在国家治理上,新西兰采用的英式普通法(判例法)系统和对照德国政治体系建立起来的MMP议会制选举系统,这个系统不是新移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原生文化和价值观想改就能改的,因为这必然会造成社会的分裂,新移民也会因此不受待见。